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其他 2024-03-16 08:40:56

  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3-08-18 09:49:33 浏览次数:

  每一座传统村落都是一部承载厚重历史的典籍,记录着先辈的智慧创造与文化记忆,传承着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璀璨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传统村落的价值日益被人所识。

  每一座传统村落都是一部承载厚重历史的典籍,记录着先辈的智慧创造与文化记忆,传承着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璀璨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传统村落的价值日益被人所识。

  宜兴历史悠久,遗存丰富,传统村落数量众多。近年来,我市通过对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组群的系统研究发掘,结合“老家宜兴”乡愁工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各类保护项目落地,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依托优势的农业产业、深厚的乡土文化、优美的村落景观等禀赋资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涌现出一大批经济活、环境美、特色明的江苏省传统村落。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曾经熟悉的村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也在一个个消失。保护这些鲜活的文化瑰宝,让传统村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摆在今天人们面前的一道时代课题。传统村落在保护传承、发展弘扬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规划问题:在传统村落申报过程中,各村只有保护发展的行动方案,缺失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项规划。当前传统村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的空心化衰落、同质化发展、过度旅游、甚至大拆大建等现象,都和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有着相当的关系。

  2、传承问题:在传统村落空心化的现状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面临重重难题。

  4、资金问题:在专项规划编制、整理修复传统建筑、修缮文保单位、传承非遗项目、扶持民间传统文化等工作中,资金投入力度难以满足保护利用实际需求。

  5、影响问题:宜兴目前的传统村落与其他地区相比,缺乏典型影响力和吸引力。

  1、统筹谋划、规划引领。对列入省传统建筑组群、传统村落名录及备选村落,应坚持全市统筹、上下联动,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多部门的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间的政策沟通协作,建立起全市统筹合力推进的新格局。传统村落的规划编制、日常管理、修缮维护、风貌打造都需要有规可循。既要满足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发展需要,更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价值不能让步于商业开发,不能将传统村落打造成“千村一面”的商业网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牵头编制规划期限到2035年的传统村落保护远期规划,编制“十四五”期间保护发展的行动方案,建立正负面清单,重点挖掘利用宜兴特有的自然空间、传统建筑和人文历史资源等三大类资源,留住美丽乡愁。

  2、系统推进、应保尽保。建议通过实施“村志村史”修编、“姓氏族谱”研究、“宜兴窑系”探寻等“溯源工程”、历史建筑、名人故居、文保单位的修复整理等“唤醒工程”、历史文化名人、乡贤人才梳理的“情牵工程”、对特色传统文化诗唱书画演的“传播工程”,全面系统体现传统村落的特色。

  3、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问计于民、问智于民、问需于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保护利用传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生活改善,与城乡区域发展相融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作用和使用价值,留住文化和记忆的根脉,给“忙、茫、盲”的现代人带来心灵的安静、内在的幸福。当地教育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知晓历史,了解当地的习俗风情,将传统文化转变成一种对乡村的热爱、自信和自觉。

  4、整体塑造、有机更新。统筹保护与发展,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质,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地域文化。因地制宜实施传统建筑组群、传统民居有机更新,融入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基础实施提档升级,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满足现代乡村生产和生活需要。

  5、加强培训、技术支撑。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对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探索实施“乡村规划师、驻村设计师”行动,组建乡村传统建筑工匠队伍,加强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

  6、多方参与、形成合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积极对上争取、乡贤企业赞助、财政扶持、金融信贷等多种手段,支持和鼓励镇村二级对传统村落保护发掘利用,在保护利用传承中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宜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一座具有7000年制陶史、2200多年建县史的江南文化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留存了许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我市坚持“依法保护、应保尽保”的原则,积极做好中国传统村落、省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的调查申报相关工作,目前全市累计有6个行政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3个自然村列入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以及6处江苏省传统建筑组群,一批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但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我市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保护传统资源。2022年,我市编制完成了《宜兴市镇村布局规划(2022版)》并通过市政府审批,确定了我市171个特色保护类村庄,通过明确各类村庄分类使我市村庄数量和布局更加符合地方实际,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相关基础设施布局提供了规划依据。我市同年出台的《宜兴市“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强调坚持“多规合一、存量规划、实用导向”的原则,指导各乡镇板块开展村庄规划编制。鼓励各板块在村庄规划中加强对特色保护类村庄的保护利用,明确特色资源保护内容、范围和要求,提出特色塑造措施。强调传统村落所在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应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合理控制商业开发程度,保持村落原有形态、生活方式的延续;同时强化对村庄环境、格局风貌、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等关键要素的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鼓励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开设村史馆、村博物馆、名人馆等,鼓励开展乡村史志编撰工作。与此同时,我市重点做好“十四五”期间美丽乡村发展战略规划和“五园五区六带”宜兴市发展规划,积极引导村庄建筑风貌协调统一,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

  (二)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留住乡愁记忆。为让传统村落成为“留住记忆,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着力完善政策支撑,加大资金扶持,提升宣介力度,让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展示。一是制定下发了《宜兴市扶持民间传统文化项目的实施办法》,推动出台《宜兴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及有关实施细则,以传统村落为重点扶持对象,保障其传统文化场馆的开放提升、民俗文化活动的常态实施、民间文艺团队的良性发展与村史村志等文献资料的编研整理。二是加强对宜兴历史文化脉络与文化特色的梳理研究,编纂了《宜兴历史文化丛书》《宜兴旧志整理丛书》《老家宜兴》等书籍,以点面结合的形式将传统村落的风貌民俗、乡土人情融入宜兴涓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三是在全市开展村志编纂和村史馆建设工作,并对辖区内的文物古迹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重点的修缮,进一步彰显了地方文化特色。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完成编纂村志28部、建设村史馆16个。2018年至今,全市共申报、审批各类文物工程方案79个,制定并实施了《宜兴市文物保护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稳步推进修缮、展陈、环境整治等文保工程55项,其中邵氏宗祠修缮与展示利用工程获得“江苏省十三五时期红色遗产维护保护与展示利用优秀工程”。

  (三)加强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持续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根据省住建厅《关于组织申报2016年度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及康居村庄建设项目的通知》精神,我市共有10个村庄申报成功并列为省传统村落建设保护项目,通过近3年时间的发掘、建设和保护,累计投资约6000万元,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实施了一系列建设保护项目,2019年底,省住建厅对照全市申报村庄的申报项目清单以及实施要求,对各村项目实施完成情况组织了验收评价,全市共获得专项奖补资金2000万元。经过相关部门、镇村的共同努力,今年4月,我市成功入选财政部、住建部共同组织开展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项目,按照计划将于2024年底前实施一系列传统村落专项规划编制、农村住房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和水电气配套设施建设、水环境整治提升、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古建筑修缮保护、数字博物馆和信息平台建设等项目,涉及总投资约1.75亿元。

  (四)加强人才队伍培训,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建设工匠队伍建设,带动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我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万名“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培训活动的通知》及省、无锡市相关要求,今年3月底组织相关板块从业人员参加了第一批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培训,通过3天时间的系统学习和实操训练,14名参训全部按时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领取了全省统一制作下发的结业证书,他们必将成为下一步传统村落建设保护施工现场管理的业务骨干。我市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农村住房条件改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等项目,做好重点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技艺、特色文化保护相关工作,打造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示范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展现传统文化影响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国山碑、古南街、前墅龙窑、芳庄羊肉制作方法、梁祝文化等一大批优秀资源得以保护传承,苏南太滆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等地成为我市主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下阶段,我市将根据中央和省、市各级的部署要求,坚持规划引领,发挥村庄规划在乡村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各项建设活动中的统筹引领作用。加强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更加注重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从而进一步焕发传统村落的魅力。借助获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这一契机,在传统村落文化弘扬保护方面多做创新、多加探索,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大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积极对上争取、乡贤企业赞助、财政扶持、金融信贷等多种手段,支持和鼓励镇村二级对传统村落保护发掘利用,在保护利用传承中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加快建成一批历史文化乡村示范典型。